王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陶琉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文旅发展亮丽名片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顶层设计,推动陶琉产业发展迈向新台阶。今年,陶琉产业链列为全市20条重要产业链之一,建立起以市级领导为链长的产业链条培育机制,系统规划产业链发展定位、目标方向及措施路径,加大对陶琉产业的要素禀赋力度,推进我市陶琉产业以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艺术化、融合化发展为导向,强基固本、深挖特色,围绕做大先进陶瓷、做强日用陶瓷、做优建筑陶瓷、做响艺术陶瓷及琉璃的产业发展路线,在产业结构优化、数智融合、降碳节能、集群壮大、品牌提升、人才培育等方面实现全方位跃升,聚力形成骨干企业更具实力、集群特色更加鲜明、协作体系更加健全、融合发展更具活力的产业生态格局。
(二)坚持集群联动,打造高端特色陶琉产业集聚区。今年,省级层面高度关注我市陶琉产业发展,多次赴淄调研产业发展情况,我市也重点参与省级关于陶琉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的调研、起草和意见征集工作,助推省级层面支持我市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支持博山区依托“一园两镇”(陶瓷琉璃产业园和琉璃小镇、日用玻璃小镇)建设,打造陶琉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列为省级层面重点支持项目。
(三)培育打造地理标志品牌,不断扩大淄博陶琉影响力。一是推进山东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分别以“淄博陶瓷”“博山琉璃”向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申报了山东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项目。二是打造“淄博好物”销售平台。组织设计“淄博好物”品牌logo,在周村古商城、红叶柿岩、潭溪山、聊斋城、高青慢城等景区搭建销售平台,梳理全市120余家旅游商品企业进行“淄博好物”遴选。三是招募淄博文旅“火伴”。启动“淄博文旅‘火’伴寻找计划”,广泛发布招募信息,筛选正能量、大流量的本地博主,专题设置“陶琉”板块,通过组织集中采风等活动,拍摄一批质量上乘有影响力的短视频,广泛宣传推广淄博陶琉。四是加大琉璃文化传承创新力度。与山东艺术师范大学、淄博职业学院、博山文化研究院深度合作,启动琉璃文化研究联盟组建程序,举办以“传承·创新——打造世界琉璃之都”为主题的研讨会,以及2024年“艺彩纷呈”博山琉璃艺术周启动仪式。
(四)加强保护传承,拓展文化旅游多元业态。一是研发陶琉研学产品。依托市文化中心打造陶琉等特色主题研学集群,指导陶琉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场馆围绕展陈布置、空间优化、大师网课等内容制定实施方案;引导陶琉企业进行适旅化改造,设计规划研学旅游参观线路,布设陶琉研学小屋等;引导研学机构开发高质量陶琉研学课程,培养高水平研学导师,创建市级以上研学基地。二是丰富陶琉演艺活动。组织召开全市艺术创作工作会议,发动全市创作力量进行陶琉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组织市演艺中心、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进行陶琉题材歌曲、陶琉题材五音戏戏歌创作;在市属专业院团文艺进景区、文艺进基层中增加齐文化题材、陶琉题材文艺作品演出内容。三是建设陶琉主题文旅项目。推进颜神古镇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事宜,目前园区正对照创建标准整改提升;大量摸排酒店、民宿创建意愿,指导各区县积极打造陶琉主题酒店民宿等业态。
(五)强化平台支撑,推动产教融合,发展会展经济。一是搭建陶琉产业产学研平台。建立学校与企业互动机制,大力将行业优质资源引入学校教育,促进产业体系和职业教育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成立全市陶琉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多所院校与陶琉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认知与实习。二是大力推进展赛经济。连续举办23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每年吸引国内外参展企业200余家,国家、省级大师300余人,国外陶瓷品牌及外埠陶瓷企业50余家,参展主体覆盖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福建德化、河北唐山、江苏宜兴、河南宝丰等国内主要陶瓷产区;连续多年承办“中国陶琉创意设计大赛”“全国陶瓷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两项“国字号”陶琉大赛,每届赛事吸引国内百余名优秀选手同场竞技。
(六)注重人才培育,为我市陶琉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一是支持开设陶琉专业课程。目前,全市有山东理工大学、淄博职业学院、山东轻工职业学院、淄博理工学校等4所大中专院校开设陶琉相关课程16门,专业精准对接我市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建筑陶瓷、先进陶瓷产业。二是为陶琉产业人才搭建就业创业平台。鼓励支持陶琉行业创业者创业,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陶琉行业创业企业入驻人社部门认定的创业园区,提供低成本创业场所;今年一季度,举办创业讲堂、沙龙、导师指导等创业服务活动46场;在淄博职业学院组织陶琉产业供需见面会,18家陶瓷琉璃企业现场布展,200余名陶琉专业学生与企业面对面交流洽谈;积极搭建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沟通桥梁,通过开展“订单班”“冠名班”等联合培养协同育人方式,解决学校培养人才与陶琉企业衔接不紧密问题,推动学校专业设置跟着陶琉产业升级“走”,围绕企业需要“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实现专业链、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融合发展,解决琉璃企业创新不足、后劲乏力问题。三是加大非遗传承人培育和评选力度。系统做好涉陶琉行业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常态化资料整理和记录工作;淄博职业学院积极推广陶琉文化,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依托系部平台资源,举办专题培训班,为省文旅厅培训省级非遗传承人120人;淄博理工学校陶艺分校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淄博陶瓷烧制”传承培训基地;山东轻工职业学院于2024年3月11日正式创办了山东省内首个高职类非遗学院“山东轻工非遗学院”,聚焦“丝绸、陶瓷、琉璃、雕刻、传拓、食品”六类非遗项目,创新实施“专业+非遗”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独特审美和身怀绝技”的高级技师。
二、下一步打算
(一)聚力拓展淄博陶琉城市品牌宣传路径。以“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区域品牌为基础,着力实施陶琉一体推进的特色产业品牌战略。加快“淄博陶瓷”“博山琉璃”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创建步伐,塑造“淄博陶琉丝 齐鲁美之韵”的全球知名效应。在国家、省级媒体加大陶琉制作技艺、艺术作品、代表人物宣传力度,组织高层次影视制作机构,拍摄以陶琉为题材的影视剧、舞台剧,同步创作文学、动漫等衍生产品。办好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积极争取将淄博陶琉元素植入省级及以上外事接待、各类赛事活动,将淄博建成国际知名的陶琉文化创意之都。
(二)聚力提升企业品牌化形象。深入实施“三品”战略,推动工业设计与陶瓷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企业与国内知名设计企业、艺术大师合作,提升产品创意设计,打造“精品工厂”。加快建立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产品管理体系,向一站式“精致服务”转型,提升品牌忠诚度。充分利用重点示范工程建设、关键项目试点应用等推广名优陶瓷品牌。指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策划与宣传活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陶瓷企业的战略合作,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引导并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加大对陶琉商标、著作权、专利和原产地名称的保护力度,保护企业创新成果和合法权益。
(三)着力打造“陶琉+”生态圈。推动陶琉产业与文旅资源深度融合,利用陶琉博物馆、生产企业、工业遗址等场所资源,打造陶琉文化研学基地、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陶琉大学生集市区、陶琉艺术家街区和陶琉大师工作室。鼓励支持城市标志性建设设置推广陶瓷琉璃元素的特色城市景观,打造一批陶琉文化主题酒店、旅游饭店、星级民宿,在城区街巷增加陶琉主题演艺等体验业态。积极策划举办陶琉艺术节、艺术周等节庆活动,对陶琉类博物馆展陈设计进行提质升级,策划一批数字化沉浸式展览。推动陶琉主题景区创建国家A级景区,支持颜神古镇片区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非遗街区。
(四)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技艺。依托齐文化领域知名学者和专业机构,充分挖掘陶琉文化所蕴含的齐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质,通过举办学术论坛、专题讲座、专业展览等形式,提升陶琉文化与齐文化影响力。建立陶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库,有序做好开发利用工作。依托陶瓷、琉璃烧制技艺,加强非遗工坊建设,将齐国历史典故融入到陶琉作品创作中,彰显独特地域文化特色。依托各级博物馆开展陶琉文化社教研学,组织陶琉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加强人才自主培养。推进陶琉产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立公共实训基地,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广泛搭建人才促进渠道,激励从业人员提升职业技能水平。积极拓展非遗项目范围,推动校企加强非遗传承项目合作,全面提升非遗传承人规模。高水平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助推赛项纳入省级“技能兴鲁”系列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