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淄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4年工作完成情况及2025年工作计划 | ||
---|---|---|---|
索引号: | 11370300MB28573238/2025-5510690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5-03-24 | 发布机构: | 淄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今年以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紧紧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在抓运行稳增长、抓转型优结构、抓融合提效能、抓服务促发展上狠下功夫,新质生产力持续壮大,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增强,以工业经济之“进”有效支撑了全市经济之“稳”。发展产业、服务企业2项案例入选国家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数量列全省第1位。
一、2024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在抓运行稳增长上狠下功夫,工业运行稳健有力。一是持续强化运行监测。突出重点区县、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三个重点”,紧盯工业用电、工业税收、产品价格等关键指标,市县累计召开垂直会商会议80余次,精准做好预期研判、调度分析、督导帮扶“三篇文章”,形成区县、部门齐抓工业稳增长的强大合力。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38个工业大类中2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增长面达到65.8%。二是持续强化增量培育。服务保障93个重点工业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一诺威聚氨酯年产34万吨聚氨酯等60个项目贡献产值123亿元;新增升规纳统企业89家,推动工业企业做大做强。三是持续强化交流合作。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举办中国(淄博)化工技术装备展览会、中国(淄博)国际陶瓷琉璃博览会等市内展会活动,打响特色产业品牌、集聚外来优质资源;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新加坡产业交流等国内外展会交流20余场次,帮助企业抢订单、寻商机、拓市场。
(二)在抓转型优结构上狠下功夫,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一是提速产业创新引领。坚持以产业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扎实推进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入选省技术创新项目190项,带动产生新技术276项、新产品316项、新工艺235项;国家重点人才工程申报数量同比提升108.7%,新入选省泰山产业人才8人,累计培育省人才引领型企业6家、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59家、省工业设计中心50家,省级以上工业企业质量标杆达到51个、列全省第3位。二是提速传统产业焕新。出台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策划总投资707亿元的设备更新项目350个;纵深推进“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工程,实施市重点技改项目352项,24个项目获省设备购置奖补、技改专项贷支持。2024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5.1%。推动工业绿色化转型,为40家重点企业“量身定制”绿色诊断服务,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分别达到42家、5家,数量均列全省第2位。成功打造国家、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入选国家陶瓷行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创新升级示范区。三是提速新兴产业壮大。纵深推进“四强”产业攀登计划,细化完善年度工作推进措施,入库培育170个重点项目。2024年,“四强”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59.8%;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3%、6.2%、17.1%、7.2%。四是提速未来产业布局。全省率先出台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举办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与生态建设大会、“机器人+”医疗示范应用现场对接会等产业活动,发布首批“机器人+”典型场景、解决方案96个,做大叫响“机器人先进制造基地”产业地标;扎实推动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建设,发挥“电池膜—电堆—发动机—整车”全产业优势,加速构建“制、储、运、加、用”全场景生态,力争年内氢能产业规模突破70亿元;圆满完成国家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任务、获评全省唯一优秀等次。
(三)在抓融合提效能上狠下功夫,数字化转型提质扩面。一是产业数字化走深走实。提速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步伐,新增省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大脑4个,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58家、居全省首位,累计培育“晨星工厂”274家,省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均达到17个;举办全市工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大会等活动30余场,累计对接培训企业3700余家次,年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0%左右。二是数字产业化壮大成势。聚焦智能终端、电子材料、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培育国家先进计算赋能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物联网赋能行业发展等典型应用案例3项,新增省数字经济创新平台15个、数字产业先锋企业3家,省数字经济园区总数达到12个,齐鲁智能微系统创新产业基地列入省数字产业集群,力争年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三是数字基建扩容提速。深化5G基站布局,累计建设5G基站10446个,全市行政村5G通达率达到92%。新增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个,省DCMM试点企业累计达到61家。国家产品主数据标准(CPMS)建设县域试点落户淄博。
(四)在抓服务促发展上狠下功夫,产业生态优化升级。一是培育优质企业梯队。纵深推进企业倍增、专精特新成长、单项冠军壮大等行动,国家级“小巨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达到90家、687家,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4家、列全省第3位,新增省级单项冠军28家、瞪羚企业58家,均列全省第5位;分别有3家、5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制造业企业500强,年内培育百亿元级工业企业12家。助力企业纾难解困,大力实施“行长会客厅”、“企业家会客厅”等活动机制,全省首创“保险增信贷”,通过部门协同联动,着力化解企业要素保障难题;强化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常态化联系服务9192家企业、747个重大重点项目,“一企一策”精准推送惠企政策8万余条次,累计解决困难诉求554件,问题办结率99.2%。二是培育优势产业链条。聚焦20条产业链,逐链建立创新、招引、金融、领航、法治、保障“六个一”工作机制,入库培育270个产业链重点项目,培优塑强56家“链主”企业,开展产业链银企对接、产才对接、协作配套等融链固链活动66场。20条重点产业链“四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182.5亿元,同比增长1.5%。三是推动产业集聚提能。实施产业集群培育行动,高端精细化工、新医药连续两年入选全国百强产业集群,累计培育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机电泵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9个,白酒产业入选省特色优势食品产业集群;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加快推动6个化工园区扩区,3个园区入选全国化工园区综合竞争力50强,其中齐鲁化学工业区位列全国第2、全省第1位。
二、2025年重点工作打算
2025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工业经济头号工程为牵引,聚焦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条主线,加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三个融合,并以此为方向指引和目标路径,重点在四个方面谋深做实、聚力突破,持续增强工业经济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努力在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闯新路、挑大梁、当标兵。
(一)聚力挖潜增效稳增长。一是强化运行监测。扛牢“工业稳则经济稳”责任,紧盯重点区县、承压行业、骨干企业,抓紧抓牢“基数、底数、进度”三个关键,算好“目标、进度、缺口”三本账,加强日报、旬报、月报追踪分析,严密监测价格、用电、用水等先行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置苗头性、趋势性问题,每月垂直会商、分析研判,积极推动临淄、桓台等重点区县扩增量、保运行,千方百计稳住石化、化工等支柱行业,塑强工业运行企稳向好态势,确保全市工业持续运行在合理区间,全力以赴冲刺首季开门红。二是深入挖掘增量。靠上帮包新增产值2000万元以上百项重点工业项目,通过部门联动、市县协同,强化土地、金融、能耗等要素资源供给,推动落地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效,以项目大增量带动投资快增长;加大政策宣传和对上支持力度,全力落实国家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及省市技改奖补贴息等惠企政策,推动更多企业项目享受政策红利;坚持“新建企业抓跟踪、规下企业抓培育、达标企业抓入库”的总体思路,建立拟月度纳统企业、拟年度纳统企业、潜力企业培育库三本台账,逐一分类指导,推动企业稳订单、增产能。三是积极扩大需求。引导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和品牌影响力,力争国家、省工业企业质量标杆累计达55个,深化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力争“山东制造 齐鲁精品”累计达20个,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抓好陶瓷琉璃博览会、化工技术装备展览会等市内展会活动,帮助企业多渠道开拓市场,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积极开展对外合作,紧抓RCEP和“一带一路”新机遇,拓展外贸市场,实现优势互补,争创发展新格局。
(二)聚力向“新”向“质”强动能。一是突出战略规划引领。制定实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攀登、卓越企业培育等八大工程,加快工业转型提质;启动工业“十五五”规划编制,紧盯国家和省市“十五五”规划布局,加强与山东理工大学等对接沟通,谋划一批重大任务、改革举措和重点项目,确保新型工业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是坚持产业创新突破。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高效协同创新体系,建强制造业创新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梯队,新增1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入库100项以上省技术创新项目,推动“三首”产品创新应用,促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四链”深度融合。三是巩固传统产业优势。落实《关于进一步推动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若干措施》,以化工、机械、轻工、纺织服装、陶瓷琉璃等产业为重点,聚力产业基础再造、设备更新换代、延链强链、节能降碳等重点领域,滚动实施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300项以上;支持企业节能降碳和用能设备更新,新培育能效水效标杆、绿色工厂40家以上;扎实推动化工园区扩区,加大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园区智慧化绿色化安全化升级,促进化工产业集群成势;抓住“淄博陶瓷”列入国家“消费名品”区域品牌机遇,以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艺术化为方向,打造全国知名的高端特色陶琉产业集聚区。四是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规模。推动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四强”产业创新集聚,坚持统筹推进、分业施策,入库培育170个左右重点项目,以项目增量引领“四强”产业增量,力争“四强”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9%左右;持续做优机器人、氢能等新赛道,加强规划引领、场景牵引和政策供给,力争机器人、氢能产业规模均迈入70亿元,筑牢未来发展新优势。
(三)聚力数实牵引促转型。以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引领,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提效、提速、提质。一是加力转型路径优化。加快构建“智能制造装备—系统解决方案—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示范工厂”培育梯度,推出50个左右“小轻快准”转型解决方案,力争新培育“晨星工厂”100家以上、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0家以上,省级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40家以上;培育壮大集成电路及元件、MEMS及物联网等数字产业集群,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20亿元。二是加力基础设施强化。推动5G、物联网、千兆光网规模化部署应用,力争5G基站数量达到1.1万个以上;筛选重点行业领域试点企业链式数字化改造,新培育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典型应用场景50个,力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大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累计突破25个以上。三是加力服务供给深化。对标国内一流标准,加快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启动建设,发挥海智造、浪潮、东道智能、工智等专业机构作用,分行业、分场景逐批开展企业数字化“精准画像”诊断服务,让更多企业敢转、会转、转的好,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度覆盖率。
(四)聚力生态优化激活力。一是培育优质企业梯队。出台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意见,启动专精特新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坚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引导企业在战略管理、研发管理、质量品牌管理等领域全面提升;深化融资促进服务工程,推动“保险增信贷”增量扩面,开展“行长会客厅”等特色金融服务活动50场以上,推荐20家“专精特新”企业在齐鲁股交入板;推深做实服务企业专员、“企业家会客厅”等活动机制,抓好“企业家看企业”管理对标,协调增强土地、能源、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供给,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力争新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0家、单项冠军15家,营业收入百亿元级、50亿元级企业均达到20家以上。二是培育优秀企业家队伍。加强企业家“线上+线下”精准培训,年内培训企业家1500人次以上,打造一支懂政策、懂管理、懂科技、懂资本、懂市场的“五懂型”企业家队伍;实施“青蓝接力、基业长青”新生代企业家培育行动,组织247名已接班、拟接班新生代企业家开展走产业名城、访高等名校、观一流名企、会行业名家“四名”研学,引导企业向新向高向绿而攀。三是培育优势产业链群。深化“链长+链办+保障部门”协同作战,用足用好“六个一”服务机制,持续开展产学研合作、产融对接、协作配套等产业链对接活动,加大创新、金融、人才等服务供给,促进产业链内部循环畅通、不同产业链跨链融合,力争培育15条以上百亿元级产业链;发挥地域比较优势,在有机高分子、医药、氢能等领域下功夫,力争实现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零的突破,重点提升9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水平,厚植区域产业竞争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