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淄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3年工作完成情况及2024年工作计划
索引号: 11370300MB28573238/2024-5427278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01-29 发布机构: 淄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淄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3年工作完成情况及2024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4-01-29
  • 字号:
  • |
  • 打印

一、工作完成情况

2023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奋力在三提三争中见行动、显担当、展作为,全市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回升向好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左右。

(一)聚力效益提升,争创先进制造高地

1.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纵深推进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开展淄企进浙企数字化改造对标等活动,实施市级重点技改项目500项,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均达到100%,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实现全覆盖。扎实推进化工产业转型,理顺齐鲁化工区和张店东部化工区管理体制,扎实推进化工园区扩区增效,齐鲁化工区入选省化工产业智能改造标杆园区。健全完善绿色制造体系,累计培育国家绿色工厂27家、省绿色工厂22家。加强赤泥等大宗工业固废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全省赤泥综合利用专班现场会在淄博召开。

2.新兴产业增量崛起。推动四强产业壮大提升,入库培育重点项目170个,举办通用机械博览会、跨国药企淄博行等活动,预计全市四强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54%。实施产业集群提能工程,高端精细化工、新医药入选全国百强产业集群,新增3个省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均列全省第1位。推深做实产业链链长制,加快科技、金融、人才等要素向20条重点产业链集聚,培育2条千亿级、13条百亿级产业链。

3.产业创新基础持续稳固。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发起企业技术创新提升等九大行动,新增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家、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1家、省创新型中小企业319、省技术创新项目203项、省首台套装备产品27件,评选发布市创新工业产品50;新培育省工业质量标杆14家、山东制造·齐鲁精品”10个,分列全省第2、第3位。

(二)聚力效能提升,争创数实融合典范

1.加快工赋淄博提级。印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方案,开展窑炉数字化提升等活动30余场,新培育2个省产业大脑7家省智能工厂、147家省晨星工厂,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实现零的突破我市入选省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成效明显市。

2.塑强数字经济优势。全力打好集成电路强芯、人工智能赋智、高端软件铸魂组合拳,新增淄博数字经济产业园等4个省数字经济园区,预计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

3.夯实数字设施基座。积极推进5G网络建设,累计建成5G基站9346座,行政村5G通达率74%。深化“5G+”融合创新,16个项目荣获国家绽放杯”5G大赛奖项,4家企业列入全国5G工厂名录。

(三)聚力效率提升,争当服务企业标杆

1.锻造优质企业方阵。实施企业倍增培育工程,出台实施全省首个单项冠军之城若干政策,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1家,省级以上单项冠军103家,其中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9家,居全省第2、全国第6;百亿级龙头企业达到18家,分别有2家、6家企业入选2023中国企业500强,制造业企业500强。

2.培优产业人才队伍。加强高端人才引育,6人入选省年度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组织装备业数字化升级等企业家精准培训64余期,累计培训5100余人次;9人上榜省民营企业家挂帅出征百强榜、列全省第3位。

3.强化助企纾困力度。推深做实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全市6200名干部联系服务9912家企业和777个重点项目,通过淄惠企平台发布各级政策1.2万余条,企业诉求办结率达94.1%

 

2024年重点工作打算

2024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建设新型工业化强市为总抓手,坚持破三难(即破解创新能力偏弱、产业结构偏重、资源要素偏紧难题)、优产(即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促化(即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334推进思路,着力稳运行、谋项目、强创新、抓产业、育企业、促融合、搭平台,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实现工业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新型工业化的新成效为“3510”发展目标强富美优城市愿景提供有力支撑。具体做到七个突出抓好

(一)突出抓好运行保障,奋力推动工业运行稳增长。发挥市工业运行指挥部作用,紧盯承压行业、重点企业,抓住“基数、底数、进度”三个关键,算清“月度账、增量账、目标账”三本账,及时协调解决工业运行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举办产业供需对接、协作配套系列活动,帮助企业找政策、找订单、找配套、找市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强重点项目谋划,聚焦产业链提升、产业基础再造、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策划实施1000项技术改造项目,其中市重点技改项目300项以上,以项目增量带动投资增长,确保首季“开门红”、全年工业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回升向好态势。

(二)突出抓好规划引领,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制定实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行动方案,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攀登等重点工程,聚力打造全国一流新型工业化强市。加大战略优势产业改造力度,推动化工、机械、建材、纺织、轻工、陶琉行业设备更新、产线升级,加快化工园区扩区、重点监控点并区,提高产业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水平。扩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模,落实四强产业攀登计划,扎实推进150个左右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四强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55%。推动战略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在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率先突破,推动机器人、整车制造产业规模分别迈向百亿元级、300亿元级。

(三)突出抓好产业链群,着力打造产业升级新动能。深化产业链链长制,统筹抓好20条重点产业链,优先做强10条引领性产业链,强化专家支撑、招商延链、金融助力、链主领航、法治护航、机制保障”6项机制,落实政策、项目、工作、问题”4张清单,细化龙头培育、技改升级、数智赋能、绿色转型、产业集聚”5项服务,大力培育2条千亿元级、15条百亿元级产业链。聚焦产业链细分行业,加强对相关产业集群、产业园区发展的规划引导和协调服务,新创建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特色产业集群、雁阵形产业集群,切实发挥产业集聚倍增效应。

    (四)突出抓好四链融合,着力塑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坚持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四链融合贯通。加强产业人才引育,力争新入选国家人才工程4人以上、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6人以上,新培育1家省级、10家市级人才引领型企业;组织实施省技术创新项目100个以上,高标准建设省智能医疗装备、维生素C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新增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实施新一轮企业家教育培训三年提升计划,全年培训企业家2000人以上

(五)突出抓好数实融合,聚力激发数字经济强引擎。实施数字赋能、标杆培育、技术提升、要素支撑四大行动,编制机械、医药、建材等优势产业一业一转型清单,建好用好数字产品资源库、智改数转项目库、金融产品资源库、数字化专家库四库,推动供给侧资源与需求侧企业同频共振。新培育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10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0个、新一代信息技术典型场景50个。持续做大数字产业,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

(六)突出抓好精专服务,倾力提升企业发展能级。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梳理30亿元级、50亿元级、百亿元级、千亿元级龙头企业成长梯队,点对点为企业纾难解困,力争培育百亿元级企业18家以上。持续落实单项冠军之城、专精特新成长等行动计划,新培育瞪羚、独角兽类企业30家,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100家以上。推深做实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办好企业家看企业对标提升和企业家会客厅系列活动,努力营造合力助企发展的浓厚氛围。